作者:湖北成龍威專用汽車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2-12-28
**專用汽車網訊,11月24日上午,一輛黑色途勝越野車從京津高速北京臺湖收費站出發,在“無人駕駛”情況下行駛114公里,歷時85分鐘,安全抵達目的地天津東麗收費站,顯示出**智能車研發技術的突飛猛進。
“開車回家一路上看雜志玩平板電腦,已經不是夢想。”不少消費者對汽車無人駕駛技術倍感興奮,但業界專家提醒,無人駕駛技術現階段的發展**還是**駕駛,提高人工駕駛的安全性,要真正實現商業化運行可能**少還需20年。
無人駕駛車輛,也稱為智能車或輪式移動機器人,依靠車載傳感器來感知車輛周圍環境信息,并通過車內計算機系統為主的智能駕駛儀來實現無人駕駛。
剛剛在京津高速成功測試運行的“**交猛獅號”,由**事**學院改裝而成。從外觀上看,這輛無人駕駛汽車與普通汽車沒有明顯差異,只是車頂支起了一個鐵架 子,上面架設著好幾個探頭一樣的裝置。這套包括5個雷達、3個攝像頭和1個GPS傳感器的復雜視聽感知系統,能幫助無人車識別路況,**判斷與前后左右障 礙物的距離。
無人駕駛汽車的**奧秘是車內的“大腦”,兩臺計算機和一臺備用計算機組成執行系統來處理視聽感知系統獲得的信息,讓無人車可以自主進行剎車、油門、制動、換擋等動作。
不過,整個測試行程中,無人駕駛汽車并非真的無人,而是好幾名專家在車上全程監控智能車的表現,并確保車輛行駛安全。一旦遭遇突發情況,智能汽車的應急**裝置可立即實施人工強制干預。
“車上有個切換按鈕,在自動駕駛模式下,你摸方向盤也沒用。”**事**學院徐友春教授介紹,整個測試過程中,除通過收費站時需要人為干預外,都是智能車 在自主駕駛。雖然高速上路況復雜,不時有社會車輛從智能車旁邊來回穿插,但由于此前反復試驗和智能系統的精密設計,無人車對其他車輛的逼近和超車都能從容 應對。
根據測試要求,智能車行駛的車道包括四車道、三車道、二車道、匝道;主要測試科目為循線行駛、跟車行駛、自主換道、鄰道超 車、自主超車、人工指令行駛六個部分。為確保安全,全程行駛中,無人車共實現自主超車12次,被動超車21次,換道36次,總的自主行駛時間85分鐘,平 均時速79公里/小時,**時速105公里/小時。本次測試在**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北京理工大學等第三方認證團隊的見證下完成,專家組認為,此次無人駕駛 測試的智能化水平已接近世界**水平。
“感應系統時刻對周圍環境保持360度無死角關注,絕不會因為疲勞、醉酒而分散注意力。”徐友春告訴記者,無人駕駛技術的**終目標是把汽車變成機器人。
根據公安部公布的數據,在導致人員傷亡的**事故中,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因此,駕駛過程中人是**不可控和**難以確定的因素,看好無人駕駛前景的“樂觀”派專家認為,無人駕駛系統的**目標是將**不安全的人“取締”。
爭議 短期難破人工智能瓶頸?
無人駕駛與有人駕駛,到底誰更安全?專家對此爭論紛紛。
在**都機場,穿行于T3航站樓辦票區與國際隔離區的小火車頻繁穿梭運行,列車上一直都無人駕駛,但旅客們似乎早已熟視無睹。但東直門****都機場的軌道**機場線,自動駕駛模式在開通數年后才開始嘗試在低峰時采用,而且即便自動駕駛,列車駕駛室依然有司機值守。
“自動駕駛在封閉運行區域的嘗試已經比較成功,比如地鐵列車和飛機的自動駕駛模式,但都需要與人工駕駛密切配合。”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博導姚丹亞 教授認為,普通道路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地鐵和飛機航道,人工智能的緩慢進展成為無人駕駛汽車短期內難以跨越的瓶頸。
實際上, 汽車無人駕駛早在20年前就在美國測試成功,汽車在實際路況中完成了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的跨越行駛,但此后一直沒有突破性進展。“道路安全性要求極高, 各種復雜路況超出了人工智能的應對能力。”姚丹亞告訴記者,以系鞋帶為例,如此簡單的動作,全世界的智能機器人都還無法實現。他表示,自動駕駛系統只能對 程序中預設的情況進行判斷和操作,一旦實際路況超出程序預設范圍就無計可施,可靠性遠遠難以滿足道路安全要求,因此無人駕駛汽車要實現商業化運行**少還要 等待20年。目前,谷歌在美國內華達州拿到的無人車上路牌照,也僅僅是上路試驗的牌照。
參與“**交猛獅號”測試的**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表示,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并不是說讓所有車都無人駕駛,而是讓無人駕駛技術輻射到有人駕駛的車里去,解決汽車安全、城市擁堵問題。“比如城市里的清 掃車,就可以在凌晨采用無人駕駛,節省人力成本。”據透露,**事**學院明年還將用無人車技術再進行一次城區道路駕駛試驗,今后還要研究雪地行駛,使用紅 外線在夜間行駛。
對專用車行業而言,更需要去研發無人駕駛功能,專用車多半是用于商務,好比油罐車、爆破器材運輸車、化工液體運輸車等專用車的操作有一定的危險性,好比自卸車、攪拌車需要大量的操作時間,司機會時常產生疲勞,無人駕駛的問世,使得機器更像機器!
服務熱線
手機網站
微信公眾號